广东客家汇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电话:0753-2524105
传真:0753-2524100
邮箱:2010965507@qq.com
地址:广东梅州市梅县区嘉应西三路宏业街5号
为了总结水稻研、育、繁、推、工、商、贸经验,展示水稻产业的历史文化、三产体系、链条要素,宣传广东丝苗米品牌,提升水稻产业的地位与影响力,6月28日-30日,水稻矮化育种60周年暨水稻产业科技大会在广州举行。此次大会由省农业农村厅联合省农业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农学部、华南农业大学、农民日报社等单位举办。
大会现场
梅州作为农业大市,凭借悠久的稻米历史、千年米粄文化、浓厚的客家娘酒文化,设置了全省唯一的地级市特展区,精心组织了梅州3个省级丝苗米现代农业产业园、客都稻米、千年米粄、客家娘酒、客家擂茶等30多家企业300多种富硒长寿特色产品参展,围绕《好山好水出好米,好米食出长寿来》《千年米粄文化长,客家娘酒最醇香》主题,把种、稻、粮、米、粄、酒六大板块全产业链进行文化展示,设有做粄,做酒,擂茶表演和体验品尝区等。
广东省委常委叶贞琴,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司长廖西元,广东省政府副秘书长郑伟仪,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厅长顾幸伟, 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林鸿宣、韩斌,中国工程院院士颜龙安、陈温福、张洪程,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国际水稻研究所首席育种家古尔德夫.库什教授,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邓兴旺等农业农村部、省、厅领导及国际、国内专家亲临梅州展区,叶贞琴常委对梅州的米粄文化赞誉有加,梅州展区米粄文化引来了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和市民的浓厚兴趣,具有中国茶文化“活化石”之称的客家擂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现场做客家米粄,品客家娘酒成为了本次参展的热门项目,引来市民踊跃参与。
活动现场
千年“米粄”文化打造了一座以稻米命名的城市
梅州与稻米有很深的渊源。梅州古称嘉应州,据历史记载,清雍正七年、八年,广东连续奏报“粤东连年稻麦丰收,频频出现奇异嘉禾”,雍正龙颜大悦,之后“休征嘉应”成语频见朱批。
梅州市丝苗米展区
梅都种植稻米历史悠久。梅州劳动人民于2000多年前的唐末就探索出“将荒田筑埂,灌以雨水,放养草鱼一、二年,以清除野草,使成熟田”的熟地种稻技术,掌握了育秧、灌溉、收割、精选、加工等一套完整的生产技术;明代,梅州已有“粘、粳、糯”的分类栽培技术,就已经分化出“煮粥”、“蒸饭”、“制粄”的专用稻米品种了。古时梅州客家人长期耕种水稻,形成了梅州客家特别的稻耕文化,广泛流传下来很多客家山歌、儿歌、谚语描述或总结稻米生产技术和经验。如农谚:“懵懵懂懂,惊蛰浸稻种”、“谷雨莳田立夏止”等,这些农谚延用至今。
梅州市丝苗米展区
“米粄”文化源远流长。梅州“米粄”最早起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梅州客家人对“米粄”的热爱,其根源在于对北方面食文化的复制和回忆。“粄”是客家方言中的特色词,在《大宋重修广韵》的米部中记录为“粄,米饼”。由此可见,这是客家人用米仿造面食制作出了“粄”这种食物。除了粄食,梅州的米酒文化也自成体系,是小米酒文化向大米酒文化延伸的缩影,有适宜女人饮用的“冬酒”(客家娘酒)、适宜男人饮用的“冬浸酒”、适宜老幼饮用的“清酒”(淡酒)。目前,梅州保留着饭、粥、粽、粉、粄、糕、酒、醋等大米饮食近300种之多。
“发粄”,由米粉浆发酵蒸熟而成,表面隆起出现裂缝像一座小山峰,客家人称之为“笑”,可用于祭祀及馈赠亲人,红色的发粄被看作喜庆的象征。
发粄
“甜粄”,客家人过年,无论贫富,必蒸甜粄,大年初一早上,客家人用甜粄拜祭过祖先后,在新年的第一餐吃甜粄,寓示新的一年生活甜美,一甜到底。
甜粄
“味酵粄”,是用米浆做成的点心,早晚两季“挂镰”后,几乎每家都要做此米粄尝新,以庆祝丰收;“煎粄”外滚芝麻炸熟,外酥香里甜韧,是团圆的寓意所在,也是客家人春节招待客人、馈赠亲友的重要食材。
味酵粄
“艾粄”,客家地区流传着一句民俗:“清明前后吃艾粄,一年四季不生病,”因此艾粄又叫清明粄,散发着浓浓艾叶香,具有祛湿、暖胃等功效,体现了客家独特的清明文化。
艾粄
“米粄”也成为旅外乡贤、华侨对家乡味道最好的记忆与回味,许多老一代华侨每逢喜事、节庆都还亲自制作“米粄”,可以说千年“米粄”文化已成为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优厚的自然环境和积极的技术创新成就了客都稻米百年品质
良好的生态环境为水稻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据了解,梅州市拥有兴宁市、梅县区和五华县3个广东省产粮大县,其中,五华县被列入国家级粮食主产区。梅州市水稻播种面积、产量均排在广东省前三位。梅州,世界客都,地处广东省东北部,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广东省水源保护区、第五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梅州年平均气温21℃,年日照时数达1700-2000小时,平均降水量1500-1800mm,全年无霜期300天以上,具有发展优质、高端粮食良好的先决条件。
梅州市丝苗米展区
院士培育良种的百年基地。梅州八山一水一分田,山地丘陵多,农业小气候多样,备受育种家的喜爱,早在1927年,中国现代稻作科学主要奠基人、著名的农业科学家、教育家、水稻专家丁颖,在梅县进行农家品种比较试验,选育稻种。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推广面积一直走在全省前列,以水稻为主的粮食总产从1970年71.59万吨增加到1989年127.14万吨。进入21世纪以来,大力引进推广优质稻、超级稻,实现了量质齐升,优质稻年播种面积达210万亩,占水稻总面积的80%。
技术创新屡创佳绩。客家劳动人民善于总结生产经验,创新各种栽培措施,技术上的创新成为客都稻米丰产稳产的保障。梅州市育种家钟章美先生创新性的利用青皮竹与水稻杂交育成的“中华竹稻”,填补了竹与稻杂交育种的空白,成为世界首创。在2016年,由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选育的华南双季超级稻攻关项目在梅州兴宁市获得成功,年亩产达1537.78kg(干谷),创造了双季稻产量世界纪录。在技术上,梅州也广泛吸收各项先进技术用于自身的生产,大力推广了抛秧、测土配方、强源活库优米、病虫害绿色防控、全程机械化等一大批技术。
稀有土壤孕育富硒长寿客都米。梅州依托良好生态、富硒土壤等资源,客都稻米的品质备受推崇。“客都稻米”在2017年已获农业部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并致力于打造“富硒长寿客都稻米”品牌,在全市采集161个稻米样品,由暨南大学进行硒含量检测,有147个样品达到国家稻米富硒标准(0.04-0.30 mg/kg),占91.3 %,”建立富硒稻米生产基地49个,至2018年全市与稻谷有关的生产、加工农业龙头企业19家,其中省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12家,有20家大米加工企业取得SC认证。客都稻米不仅以其外观品质美观靓丽,晶莹洁白,煮饭香、软、有韧性、爽滑可口,赢得市场,更以“富硒”吸引了消费者的眼球,在广东省农业农村厅组织的一、二、三届广东十大名牌系列农产品评选中,梅州市稻丰实业有限公司生产的“金良稻丰”牌客家丝苗米、梅州市金穗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生产的“辰曲”牌香米(晚籼米)、梅州市惠兴米业发展有限公司生产的“君惠”牌丝苗米、梅州市建丰粮业发展有限公司生产的“客家良稻”牌丝苗米荣获“广东名米”称号。
会上,梅州市稻丰实业有限公司和梅州市建丰粮业发展有限公司获首批广东丝苗米认定产品,此外,两家公司还首次参与了公开市场挂牌交易,交易涉及两家公司的5个商品米品种,现场竞价交易的稻米总重量达693吨,实际竞价交易总额为807.1万元,平均价格达到11.65元/kg.
产业兴旺组织带动助推乡村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的饭碗一定要端在自己的手里,碗里面主要装中国的粮食。一直以来,为确保粮食安全,梅州坚持科技创新,特别是近几年梅州农业部门在良地、良种、良法、良品、组织、加工、品牌、市场、融资、保险农业全链条10个环节,进行了大量创新探索和改革实践,以适应新时期农村人口转移、劳力老化、消费者对优质稻米需求等新形势,解决分散细碎经营、商品率低、效益不高等问题。
按照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布局,产业兴旺是重点,产业兴才能乡村兴,经济强才能人气旺。梅州作为广东省重要的产粮区,目前已成功申报3个省级丝苗米产业园(梅州市丝苗米产业园、兴宁市丝苗米产业园、蕉岭县丝苗米产业园),把稻米产业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一项主导产业,为提高稻米产业的组织化程度,早在2013年12月就成立了梅州市稻米行业最大的产业化联合体——梅州市客都稻米协会,从事水稻制种与经销、稻米加工与流通、稻米种植及科研推广的会员单位56家。梅州充分发挥稻米协会的产业引领作用,不断提升经营管理水平、辐射带动能力,夯实“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农民”六位一体的新型农业经营管理体系,形成行业协会制定标准,龙头企业组织标准,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执行标准的生产体系,把更多的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现共建共享共富。
大会展位现场
三产融合推动稻米文化传承
总书记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调:“要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乡村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兴旺,把产业发展落到促进农民增收上来。”找准融合点,产业融合才有生命力,要坚持以工业理念、互联网理念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生产加工体系、经营体系、物流体系、溯源体系,推进农业与产品加工、休闲旅游、文化创意、健康养老、饮食等产业深度融合。在做“精”农业、做“强”加工业、做“特”第三产业上下功夫。
回顾过去,稳步发展,展望未来,任重道远。梅州将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传承千年蒸煮古风,弘扬“米粄”、“米酒”文化,要进一步挖掘“客都稻米”内涵,加快推进稻米产业“接二连三”,集成创新科技,优化经营模式,推进精深加工,培育富硒稻米,形成以文化为引领、以品质为根本、以品牌为核心,地域特色凸现、全产业链相互融合的发展新局,打造名符其实的地理标志产品,全力推动客都稻米产业转型升级。
大会展位现场